分区恢复红树林生态环境 湛江成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自然保护区

  • 商洛在线
  • 2022-07-19 09:06:23
  • 来源:南方日报

“最远端的那片都是红树林,从岸到海最远可以绵延3公里。”在湛江廉江的高桥红树林保护区,顺着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吴晓东所指,只见一大片红树林向外延展,犹如翻涌的绿色海浪,“红树林发挥着防风防浪作用,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

湛江有着广东最大面积的红树林,但此前由于粗放发展,红树林面积一度减少,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问题。此后,通过退塘还湿、生态修复等方式,湛江护卫红树林,完成整改任务。

目前,湛江红树林恢复到9958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成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规划先行精准护卫

“红树林”是生长分布在海岸滩涂上的植物群落的统称,对净化海水、保护海岸、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

湛江红树林面积大,但分布较散,使得监管和保护难度较大。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围海造田、围塘养殖、采薪等活动的影响,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

从1990年开始,湛江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加强管理,并辅以人工造林修复,扭转了红树林面积锐减的趋势。但红树林仍然受到围垦养殖、围填海等人为活动威胁。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历史形成的4800多公顷养殖场没有清退,存在局部侵占或破坏红树林等问题。

随后,当地以督察为契机,拉开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战役。

针对红树林分散、难管理问题,当地的思路是:规划先行,统筹谋划保护。按照保护区总体面积只增不减的原则,湛江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至界定方案》。

“这些法规和规划,优化了保护区的布局,为红树林的保护发展提供了依据。”湛江市自然资源局海洋规划与经济科科长杨锋介绍,目前正在开展红树林确权登记。

近年来,湛江通过加强执法力量、健全巡护制度等方式,进一步强化红树林保护区的管护工作,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当地出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开展“双百日”“利剑”等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巡护红树林总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立案办理破坏红树林资源案20多宗。

同时,当地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投入,保护区内新增红树林人工造林、红树林补植抚育以及营造海岸带生态林等,并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逐步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

分区恢复红树林生态环境

湛江临海,养殖一直是本土居民的生产方式,但不少养殖场建闸围海或破坏红树林,如何同时实现红树林保护和养殖业发展,考验当地的治理智慧。

“根据法律法规,我们将红树林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类进行管理和保护。”吴晓东介绍,核心区内的养殖场必须全部清退。

针对占用太平镇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的410.5公顷养殖塘,当地进行严格回收清退。2017年,麻章区依法撤回133.33公顷核心区养殖行政许可,并注销原发放的水域滩涂养殖证,同时依法作出海域使用权不予续期行政许可决定,注销了海域使用权证。在当年12月,麻章区依法拆除位于核心区的岭头岛三港渔塭非法养殖场,拆除非法养殖场水闸3个、堤坝3处,每处打开缺口15米以上,达到恢复红树林生长潮汐环境要求。

到2018年,麻章区继续与岭头岛6口鱼坛养殖户签订清退管理补偿协议,拆除岛上养殖设施,破开养殖塘水闸8个、拆除堤坝6处。经过2年治理,岛内所有的7口养殖塘全部打开缺口,恢复自然纳潮,红树林有了正常潮汐生态环境。

同时,保护区通过树立区碑、公告牌、联合执法等,明确保护区管辖范围,加大管护执法和普法宣传。

而在实验区,则实行养殖塘协议共管,适度养殖。“保持原有养殖场面貌,比如不能破坏塘内或周边的红树林扩大养殖面积等,同时政府部门进行监管。”吴晓东介绍。

从2018年开始,通过与有关镇政府、村委会等签订共管协议,落实生态补偿,确保红树林正常生长基础上允许适度养殖,最终分3年完成实验区4570多公顷养殖塘共管任务,共管期20年。

保护修复带来多重效益

沿着高桥红树林保护区的宣教栈道向深处走去,茂密的红树林遮天蔽日,不时听到鸟叫,滩涂上密密麻麻的洞穴中可见招潮蟹爬动。

“每天巡逻总能发现新动物,认识越来越多树种,这片树林特别有生机。”聊着每天看在眼里的红树林,护林员黄磊说。

经过几年治理,湛江保护区新增红树林内生物多样性持续增长,生态效益日益凸显。

每年冬季,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是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根据观测人员记录,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种水鸟在滩涂上觅食,甚至出现了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多种珍稀鸟类。

“这些对环境特别敏感的珍稀水禽的回归,表明红树林生态系统日趋稳定,生态功能正恢复提高。”吴晓东表示。

而在湛江红树林保护的过程中,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之凸显。

“不能坐栏杆,到树林里去不能损害树木、抓鸟……”在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护林员谢礼保不厌其烦地提醒游人,他已经做了5年护林员,“因为身体不便,以前只能在村里做做散工,到保护区工作后,收入也稳定了。”

“红树林要实现真正的保护还是要让群众共建共享,享受到红利才有长效保护的动力。”吴晓东介绍,在保护区的建设中,吸纳当地社区居民参与调查、巡护、造林等工作,实现社区就业。随着保护区的建成,保护区外的村子也开始发展起餐饮业。在通往高桥红树林保护区的道路两旁,不少农户开起了“农家乐”。

红树林也正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沃土。去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评审,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注册为我国首个蓝碳碳汇项目。随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截至2020年5月产生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作为本次蓝碳交易的附加成果,该基金会还筹资780余万元,用于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社区共建等。

“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广泛认可、权威性高、体系统一的红树林碳汇核算技术规范和标准。”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许建平介绍,目前正组织研究以红树林为重点,构建海洋碳汇的统计核算体系及工作机制,开发建立可复制推广的红树林碳汇核算技术方法学。

随着红树林保护、修复效益的“溢出”,在全面完成各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的同时,2021年年底湛江做出建设“红树林之城”的决定,统筹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让“湛江红树林”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之一。(记者张子俊)

标签: 湛江廉江 高桥红树林保护区 维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推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