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三日:让晋剧更有戏

  • 商洛在线
  • 2021-10-21 09:02:59
  • 来源:山西日报


  “汉剧京腔花鼓戏,钟鸣十二始收场。”历史上的武汉,名角荟萃、名剧迭出、名票众多,被称为戏曲大码头,梨园素有“京津沪唱完到武汉”的说法,非如此,称不上名角名剧。
  2016年,作为第四届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暨“京津沪汉”群英会预热序曲,新一代晋剧领军人物谢涛携《傅山进京》登台武汉,名票们欣赏后用12个字作为回应:唱腔激昂,故事精彩,表演超群。
  5年之后,晋剧再来。

江边听“涛”

  武汉这几日的天气,像极了前些日子的太原,飘洒的雨水与寒意,一遍遍提醒着秋的到来。但毕竟是戏曲大码头上的票友,他们无畏风雨,把欣赏晋剧和谢涛的演出诗意地说成是一次江边听“涛”的约会。
  “因为喜欢戏剧,我接触到了铿锵激越的晋剧,关注到了谢涛。”16日晚6时许,距离开演还有一个多小时,张文丽便早早来到武汉剧院门口,心想着万一碰到谢涛,或许还能拍个合影。张文丽告诉记者,5年前,看了《傅山进京》后,就痴迷起谢涛和晋剧,手机上下载了好多部戏,有《范进中举》《傅山进京》《于成龙》等,个个百看不厌。
  年过七旬的袁大爷和老伴特意从武昌赶来。接过剧团工作人员递上的节目单,他竖起大拇指连连道:“谢涛很棒,晋剧很棒,山西很棒。”当记者想要与他交流时,袁大爷笑说:“我先不看节目单上的介绍,也不与你聊了,看完戏后门口见。”说罢,匆匆走入了剧场。
  这时,一位小伙子主动走过来与记者攀谈:“《烂柯山下》是出老戏了,京剧剧目叫《马前泼水》,我看过。今天就是冲着这部戏来的,就是想看看晋剧是如何创编老戏、谢涛是如何进行演绎的。”小伙子姓杨,是位“90”后生意人,虽然年轻,却走南闯北欣赏了许多名剧,是个老票友。小杨形容道:“南腔北调听了不少,但很喜欢晋剧。听一回晋剧,就像喝一次山西醋,入口时浓烈,细品时慢慢地沁人心脾。”
  演出正式开始了,剧场内座无虚席,随着谢涛的亮相和剧情的推进,观众送上一次又一次喝彩声。谢幕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山”下说戏

  “老瓶装新酒,老戏发新声,就像一幅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生活画卷,有现实意义。”
  “这个作品做到了看古人故事,想今日生活的作用。”
  10月18日,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专家评论会上,《烂柯山下》得到专家广泛好评。
  《烂柯山下》创排至今已有15年,目前已被7个剧种移植改编,2020年入选中国首批地方戏像音像录制工程。此次赴武汉演出,是继《傅山进京》《上马街》《于成龙》《起凤街》分别参加第十届、十三届、十五届、十六届中国戏剧节展演之后,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又一部入选参演的经典剧目。
  据该院副院长侯爱英介绍,《烂柯山下》的编剧、音乐设计、舞美设计、服装造型设计和灯光设计堪称国内一流,再加上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谢涛领衔主演,组成了一个豪华班底。自创排以来,《烂柯山下》成为下乡必演剧目,在千余场的演出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如今登上大雅之堂,可谓实至名归。
  “在保留原汁原味和原有艺术水准不变的前提下,不断对唱词、唱腔、念白润色加工,在传统的伴奏乐器外,还加入了提琴、二胡、琵琶、竹笛等乐器演奏,灯光、舞美、服装、化妆等也重新进行了设计制作。”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谢涛介绍,这部剧还创作了原著版和青春版两个版本,以适应更广泛人群的欣赏,同时给予年轻演员更多锻炼成长的机会。
  演出结束后,袁大爷果然在剧场门口与记者相约而见,他兴奋地说:“这部戏改编得既接地气,又很过瘾,谢涛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武汉戏迷是很挑剔的,但现场的一次次掌声,表达了我们对晋剧和名角的喜爱。”
  一部戏,沟通了人们的情感。正如谢涛说的那样,这部戏虽然用“一桌二椅”最简单的戏曲程式,但注重的是伦理深度和价值观深度的探讨,突破了传统戏曲的思维定式,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晋剧的品质和品位。

座中论“晋”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保护单位。近20年来,该院先后创作了《丁果仙》《范进中举》《傅山进京》《烂柯山下》《于成龙》《上马街》《起凤街》《迎新街》《关公》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尤其是《傅山进京》和《于成龙》被录制为晋剧电影,成为山西省新时期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戏曲精品。
  该院演出团队足迹遍布国内外,年平均演出500场以上,自2007年以来,连续14年唱响于“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中秋戏曲晚会”“元旦戏曲晚会”,让全国的观众认识了晋剧。谢涛深有感触地说:“地方戏曲最大的艺术价值就是地方特色,而戏曲艺术在当今社会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可以通过传统艺术的精髓,表达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诉求,这就要求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充分保留剧种特色的基础上讲好故事。”
  为破解传统地方戏曲演员队伍严重老化的难题,加快培养后备人才,去年,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与吕梁市艺校签订晋剧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便紧锣密鼓地完成选址、筹资、建设、招生,建起了培训基地。目前,基地已有固定教师21名、学员96名。同时,还聘请退休老艺术家、在职艺术家及骨干演职人员,为学员们进行针对性讲课、排戏、艺术指导。
  在武汉展演中,剧组特意带了12名基地学员,一来让他们跑跑场,二来让他们开开眼界。望着老师们在台上的精彩表演,听着剧场内如雷的掌声,他们悄悄告诉记者,晋剧太有魅力了,盼望着能早日登场演出,让更多的人读懂晋剧,喜欢上晋剧。
  演出、评论、思考,江城三日,对谢涛和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来说,有了更多的收获,他们有信心让晋剧更“有戏”!

本报记者范珉菲

标签:



推荐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