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谱写绿色乐章

  • 商洛在线
  • 2021-11-15 07:33:05
  • 来源:山西日报

  

阅读提示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作为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十三五”时期,我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9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到5.89万平方公里,流失强度大为减轻,黄河入河泥沙量大幅减少。多年来,我省创新方法思路,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让山川焕颜,水土重生。

绘就山西好风光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全省15.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80%以上为山地、丘陵,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6%,年入黄泥沙量3.66亿吨,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如何破解水土流失难题,恢复绿水青山本色?我省将水土保持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关键战略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高位推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投入6亿多元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各级水利部门整合各行各业项目资金,集中连片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一批水土保持示范区。在晋北风沙区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在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吕梁山南部黄土残垣沟壑区实施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坝滩联治等工程项目,在太行山土石山区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项目,全省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速推进,成绩斐然。  永和县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坝滩联治等重点工程实施为契机,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探索出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等“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坡沟梁峁塬综合治理,建成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水土保持示范区。大同、朔州各县区将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与当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相结合,建成130多处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生态防护工程。  据统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连续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规模治理,我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89万平方公里;省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7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75万平方公里。  如今,“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的景象已成过去。水清土固、山青景美成为山西的新名片。

山川增绿人增收

  “自从我们村沿田间道路配套了旱池、旱井,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梯田缺水缺肥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核桃产量至少提高30%,平均每亩可增收300元。”中阳县下枣林村村民赵保年满脸喜悦地说。  下枣林村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山区,农作物产量较低。当地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山顶核桃经济林戴帽子,山腰隔坡生态林缠带子,沟底坝滩联治穿靴子,田间井路环绕浇园子”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路子。目前,当地已形成1200亩的核桃园,核桃成为该村百姓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位于晋西北地区的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区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曾经是集中连片特困区。走出生态困境、摆脱贫困现状,是这里群众的共同梦想。  要实现从穷山恶水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就得让土地盖上“绿被子”,百姓挣得“红票子”。为此,我省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在水保重点工程项目安排上,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投资占到水土保持总投资的85%以上;在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上,大力开展坝滩地、水平梯田建设,发展高效基本农田,大力推广种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山地水保经济林,为贫困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9亿元,修建水平梯田100余万亩;投入建设资金5.3亿元,建设坝滩地7.5万亩。同时,充分发挥政策调动作用,吸引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坡地修成水平梯田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沟道经过治理后,新增的坝滩地土壤肥沃,旱涝保收。  近年来,我省又积极开展清洁小流域和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动乡村振兴。2021年财政投入1400万元用于支持各地清洁小流域建设;组织编制了《山西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20-2022年)》,拟在全省11个市23个县建设清洁小流域23条;在原有四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基础上,支持建设大泉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目前已初具规模,具备游客接待能力。  水土资源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老百姓的钱包鼓了,群众水土保持的意识也随之增强。昔日的瘠坡薄地、荒滩烂沟,变成了“聚宝盆”“钱粮囤”。水土保持建设“治理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强化监管护生态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产建设项目多,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尤其是黄河流域,土质疏松、生态脆弱。对此,我省逐步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2015年以来,《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相继出台和修订。  同时,我省深入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将监管保护贯穿于水土保持全过程,重点加强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2019年、2020年每年安排1400万元左右,用于对生产建设项目、水保重点工程等的水土保持监管。其中,2019年对全省2010年-2018年740个部批和省批在建和完建的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按照水利部安排,对18828个扰动图斑进行了现场复核,对5086个疑似违法违规项目逐一进行了核查,对确认的违法违规项目进行了查处。  2020年和2021年,我省连续开展水土保持监管百日行动。从人为水土流失、淤地坝安全运用、水保重点项目三个方面进行监管;对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市县水土保持监督履职、淤地坝汛前隐患排查及整改情况,水土保持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26个方面开展监督检查,积极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今年7月,我省出台了《全省水土保持管理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为重点,持续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并将监管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与下一年度水利投资挂钩,奖优罚劣,保证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工程。在美丽山西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不断强化。

本报记者范珍

标签: 乐章 黄土 地上



推荐More